背景:
 : : 首页  校友文苑

我与湖州师院的不解之缘 (上)

[日期:2016-05-24]         阅读:34 [字体: ]

湖州师范学院的前身是嘉兴师范专科学校,因为嘉兴湖州本属一个行署,而行署所在地不在嘉兴而在湖州。我是浙江义乌人,1979~1983年就读于南京大学历史系,与湖州师范学院本无瓜葛。但是机缘巧合,风云际会,最后竟让我成了一位名副其实的师院人。
  上大学回家路上邂逅嘉兴师专陈泗芬老师。1981年寒假回家途中,乘坐火车从南京到义乌必须在上海转车。在上海火车站候车时,偶遇一位中年教师,文质彬彬,温文尔雅、热情大方。交谈中得知他叫陈泗芬,在嘉兴师专中文科 (那时不叫中文系)工作,而且是我的义乌老乡。他告诉我,嘉兴师专其实不在嘉兴,而是在太湖之滨的湖州,是一所很不错的高等学校,希望我有机会去湖州看看。那时的火车很少,正常班次买不到车票 (票价也相对较高),只好乘坐加班车 (大棚车,车费便宜一些),这种车没有坐位,只有地铺。一路上他跟我谈了许多,从个人理想、毕业志向到人生百态,谈得十分投机,使我这个初出茅庐的青年大学生茅塞顿开。路上有这样一位同乡兼师长相伴,让我大开眼界。这让我对嘉兴师专有了第一次感性认识。19837月,我大学毕业分配到嘉兴地区人事局,地点就在湖州。来到湖州后,地区人事局早已把我的档案交给嘉兴地委党校。那时我感到莫名的失落,一是本想分配到杭州工作未能如愿,阴差阳错地来到了湖州;二是本想做机关工作 (特别想进公检法系统)没能做成,只能当一名最不想当的老师 (大学毕业前老师让我们个人填报志愿,有三个选项:机关、科研、学校。我前两项打勾,后一项未打勾);三是因为党校不在湖州城里,而在城外10多公里外的郊区三天门,荒郊野外,人地生疏。真有点万念俱灰的感觉。报到前夕,闲得无聊,我想起了两年前在上海认识的陈泗芬老师,按照他留的地址专程拜访了陈老师。他认为进地委党校教书是不错的职业,鼓励我好好干,一定会有出息。
  在市委党校工作期间拜访了湖州师专程民老师。来到湖州后,我在嘉兴地委党校 (几个月后改名湖州市委党校)党史党建教研室当老师。当年我们教研室还有一位女老师名叫沈慧,毕业于杭州大学历史系,与我属于同一专业。他先生叫程民,1983年毕业于浙江师范学院 (今浙江师范大学)中文系,就在湖州师专中文科工作。他们家就在湖州师专内部宿舍,记得好像是有名的红房子。有一次,沈老师带我来到他们家,程民老师亲自下厨烧菜招待我。我清楚记得程老师为我烧了一条红烧鱼。饭后他们带我参观了湖州师专校园。程老师告诉我,湖州师专是一所 “硬件不硬 (校区面积只有37亩,属于袖珍型学校,而市委党校却有137亩),软件不软 (教学科研水平不低)”的学校。使我对这所学校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没想到20年后我们两人还有一段精诚合作共同服务人文学院的佳话。程老师在工作上,尤其是思维方式上对我帮助特别大,他清晰的工作思路、严谨的工作作风、无私的工作品格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参加湖州市科社学会结交了湖州师专政史科的朱健安老师。198511月,工作两年后,湖州成立 “科学社会主义学会”,我参加了该学会的成立大会。在这个会议上,认识了湖州师专政史科的朱健安老师。他渊博的学问、儒雅的风度深深吸引了我。朱老师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共运史专业,毕业后分配到青海师范大学工作了很多年。因为是浙江人,故土难离叶落归根,当时刚从青海调回浙江不久,就业于湖州师专。他还担任了湖州市历史学会的会长。以后多次与朱老师一起参加浙江省与湖州市科社学会的各项活动。凡历史学会开会,朱老师都会邀请我作为嘉宾参加历史学会的活动。上世纪 90年代中叶,我仍在湖州市委党校工作,在我评副教授过程中,朱老师给予我很多指点与帮助。

  作者:虞文清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admin | 阅读:
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