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 : 首页  校友文苑

湖师叶脉百年盛 (下)———回忆父亲半生轨迹,科学民主成就郑凝

[日期:2016-05-25]         阅读:35 [字体: ]

      按照中国文化习俗,2014年是我即将开始迈入八十岁人生的新起点。忆往昔,父亲郑凝在湖州创立官办新学:钱塘道第三师范讲习所。到如今,自己亦为高等教育奉献四十年,儿孙满堂,屋盈书香。
  郑凝 (1889-1968),字亮存,浙江黄岩人。他一生追求共和立宪,信奉科学民主。我作为他唯一在世的子女,帮父亲实现了的,也仅仅只有教书育人、家学延绵的宏愿之一。具体而言,我自上海外国语学院毕业后,一直从事高等教育,历任上海科技大学、上海铁道学院、上海同济大学教师。我儿子从上海医科大学研究生毕业后,25年前开始在上海交通大学任教,继而担任过纽约大学西奈山医学院博士后教学研究和临床实习医生导师。我孙女三年前从竞争最激烈的哈佛大学荣获数学系和经济系双学位。期间,她一直继承书门家风,为上海中学生家庭和纽约新移民家庭,提供公益性的升学辅导。
  在完成父亲百年树人心愿后,我在退休以后也一直思考,我家的书香传承,其实代表了100年前辛亥革命仁人志士的集体意愿,整理和反思其中的历史蕴意,才是真正具有社会价值的人生积累。为此,2014年丹桂飘香的季节,我们终于来到融合了百年前钱塘道第三师范讲习所新学基因的湖州师范学院。我们主动提出,愿为增强学生素质、提升教研层次,分享我家的微薄经验。
  几年前,新华社在纪念辛亥革命百年盛典期间发布了大量珍贵史料,从国家层面肯定了共和先驱的历史贡献。其中,以上海为基地倡导共和的湖州活跃分子约三十多位,占据了当时同盟会同仁的一大半,包括陈英士、杨谱笙、俞寰澄、庞青城、王一亭、陈果夫、陈立夫、沈翔云、姚勇枕、周佩箴、周觉、许政、王立三、莫永贞、郑凝、汪汝琪、周凤岐、朱家骅、陈其采、朱五楼、沈联芳、温选臣等。
  他们的时代先声从上海发出,曾经多次影响了中国历史的进程。总结他们每个人的一生经历,其实都是一项史料丰盛的历史课题,一本价值无限的人生教科书。这方面的工作,在动荡的过往岁月中,被有意无意地忽视了、耽搁了。现在时不待我,每一位在世的后人,特别是家乡的研究者,历史赋予我们用心整理、传承后人的义务与职责。
  生逢其时,文明洗礼郑凝出生在浙江黄岩五部乡间的一个耕读人家,其青少年时期,正值中国社会从封建制度转向现代文明的历史转折点。清光绪三十一年 (1905年),大清帝国举办了最后一科进士考试之后,隋朝大业元年 (605年)开始实行的中国书生官员选拔制度,终于在经历了1300年后,宣告终止。
  接下来,作为继续鼓励青年人才培养和社会上升的官方通道,大清开始提倡官办现代学堂,取代过时的科举制度。光绪三十二年 (1906)五月,浙江巡抚张曾奉准以省城杭州的贡院旧址,改建浙江官立两级师范学堂,于光绪三十四年(1908)春落成,四月开学。
  当年,浙江省有超过一万名符合招生要求的青年学子参与入学考试。结果,这所当时全省,乃至全国也算得上最先进的现代学堂,仅择优录取了几百名优秀生。浙江官立两级师范学堂设优级师范选科、初级师范简易科和体操专修科,前者学制3年,主要培养中学教师,后二者学制二年,以小学教师为培养目标。初级部430余人,高级部 (优级选科)220余人。
  郑凝是幸运的,最终成为这所现代学堂的一名学生。人生际遇有时就在一个节点、对个人命运起了决定性作用。天资聪慧的郑凝在优级选科主攻数理格物,其老师、同学中包括沈钧儒、经亨頣、許寿裳、周树人、沈尹黙、夏丐尊等中国近代史上的著名人物。科学文明的洗礼、民主宪政的教诲,为郑凝的青年时期烙上了深刻的时代标记。其社交朋友圈的建立,也为未来的有所作为,夯实了稳固的基础。
  热血青年,立志共和1911年,武昌起义一声枪响,终于将酝酿已久的共和国旗帜,插满了中国大地。此时,21岁的郑凝正好从浙江官立两级师范学堂优级师科毕业。在担任了省内几所中学教师的历练之后,饱受孙中山先生学说和同时代其他先进分子有关共和立宪思想洗礼的成熟郑凝,已经不再满足在三尺讲坛上指点风云。
  民国初年,全国各地将成立于清末年间的省咨议局,纷纷改设临时议会,随后再确定为省议会。按临时宪法规定,下列国民拥有选举权:凡有中华民国国籍之男子,年满二十一岁以上,于编制选举人名册以前,在选举区内住居满二年以上,具有下列资格之一者,有选举省议会议员之权: (1)年纳直接税二元以上者; (2)有值五百元之不动产者; (3)在小学校以上毕业者; (4)有与小学校以上毕业相当资格者。
  宪法同时规定,省议会候选人条件为:凡有中华民国国籍之男子,年满二十五岁以上者,得被选举为省议会议员。省议员三年一届,每年7月日开始竞选,历时一月,八月选举结果出台。对选举权及被选举权也有中止的规定: (1)现役陆、海军人及在征调期间之续备军人; (2)现任司法官吏; (3)现任本省行政官吏及巡警、僧道及其他宗教师,至小学校教员各学校肄业生,选举区内办理选举人员———监察员不在此限———承揽本省工程之人及承揽本省工程之公司办事人,则均停止其被选举权。
  从上述条件来看,当时担任一名省议员,必须承担多重义务,放弃许多个人利益,对候选人自身的要求,甚为严格。此时有志报效国家的郑凝,首先放弃了拿国家俸禄的官立中学教职,回到故乡黄岩筹备竞选省议员公职,立志在更大的政治舞台上,为国家、为民众,也为自己,施展求学期间从中外文明知识的获得过程中立下的宏图大愿。事实也正如郑凝所判断的,当时远在被天台山崇山峻岭所阻隔的浙东沿海小城,风气未开,信息缓慢。而对郑凝来说,再次证实了广为人知的青年励志名言,有志者事竟成。在家人、朋友的支持下,1914年,刚刚年满25岁的郑凝,在浙江省第二届省议员竞选中,一举获得圆满成功。
  反对洪宪,留洋取经事实上,中华民国从诞生一天起,就事事坎坷。自从孙中山弃位临时大总统,袁世凯就任中华民国大总统以后,袁世凯就在幕僚的蛊惑下,私心萌动。1915年末,袁世凯终于打出洪宪皇帝的复辟旗号,对各地民主共和人士,大打出手。
  面对困境,郑凝和许多同盟会员和坚持共和宪政、反对封建独裁的仁人志士一起,一方面渡洋赴日,保存先进实力。另一方面借机游学海外,学习西方先进科学与人文理念、知识。郑凝投考明治大学法政专业,着重研习有关现代法律与管理思想的技术与途径。当时的日本,代表了世界先进的科学、人文阵营。这段留洋经历,对郑凝日后实务理政、救国,起到了开阔眼界思路、投身改革实业的加油站作用。
  短命的洪宪闹剧不到100天,袁世凯命归西天。郑凝与同盟会战友,再次回到浙江实施救国目标。

  教育民众,创办师范从1912年起,曾任浙江官立两级师范学堂学监和清末浙江省咨议局副议长的郑凝老师沈钧儒先生,一直担任浙江省军政府教育司司长。沈钧儒先生桃李天下、思想开明,他提醒从日本学成归来的高足郑凝,提升国民基本素质是立国之本,此事要从大量培育师资力量开始。
  老师的忠告和鼓励,促使郑凝海归之后,毅然远离故乡,来到当时离省城杭州较远、条件比较艰苦的湖州,利用年久失修的安定书院,建立起了钱塘道第三师范讲习所,湖州地区从此拥有现代最高级别的教师培育基地和制度。郑凝在钱塘道第三师范讲习所的时间不长,但对一个经过现代文明洗礼的27岁年轻知识分子来讲,他在当时的所作所为,对浙江百姓融入现代文明的贡献是史无前例的。百年树人的前辈教诲,在郑凝身后得以完美实现,不仅惠及他的家族后代,主要影响了整个区域文化。例如,此后演化建立的浙江省立第三师范学校及其设附属小学、浙江省立第三中学、浙江省第二区各县联立师范讲习所、浙江省立浙西第二临时师范学校、浙江省立湖州师范学校、湖州师范专科学校、湖州师范学院,多少融合了共和国第一代现代知识分子郑凝先驱的血脉基因。
  自知树人需百年,哪能办学为一时。就在郑凝离任钱塘道第三师范讲习所,重返政坛之际,他特意举荐自己的同乡,黄岩末代举人和京师大学堂高才生的双料学人王念劬先生,接替钱塘道第三师范讲习所校长一职,以继续方便沟通,曲线实现自己未竟的教育理念。
  投身基层,科学行政郑凝从上世纪二十年代初期开始、历任浙江省绍兴县、定海县知府、县长等官方职位,以后还一度负责浙江全省的水利建设。
  郑凝从就读浙江官立两级师范学堂优级科数理专业开始,对现代工程技术情有独钟。民国成立以后,作为同盟会活跃分子的热血年轻知识分子,他对孙中山大总统的 《建国大纲》,以及当时领风气之先的梁启超 《少年中国说》、严复 《天演论》、杜亚泉 《东方杂志》等介绍科学技术、民主思想、治国理念和行政方针的理论满怀憧憬和实施冲动。
  今天,我们依旧不难从当年的绍兴县档案中,发现郑凝实业救国和科学理政的实物资料。举例而言,1920年,绍兴县北域面临钱塘江边的大片农田和民居,年年遭遇钱塘大潮的入侵、危害。具有了现代科学技术知识和留洋实际考察经验的郑凝县长,在其当政期间,利用并不充裕的县府财政,筹集市场资金,居然选址在同如今嘉绍跨江大桥几乎一致的区域,建立防潮、泄洪公共施设施,为当地经济发展和保障民生,做出了极大的贡献。
  我们不妨设想一下,假如郑凝的家族冥顽不化,不允许少年郑凝接受现代文明洗礼;假如郑凝对现代科学技术、民主制度无动于衷,在官场得过且过;假如青壮年时期的郑凝没有一腔热血,没有对海外文明成果的切身体验,其治海手段很可能还在沿用封建社会县太爷的愚昧,强征童男玉女、供奉龙王、祈求上天。事实上,郑凝是相当幸运地生长在一个长期被浙东文化熏陶的开明大家族中,在他的同龄家族青年中,居然有六位叔伯兄妹同时出洋留学,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二位女性妹妹也得以出洋,接受现代文明教育。她们学成归来后,还成为中国第一代妇产科医生中的一员,彻底改变了家乡的接生婆传统,将当地的卫生健康服务能力,提升到了与世界相通的水平。
  支持统一,舍命北伐客观而言,郑凝在浙江历史上的最大贡献是,舍命军营游说,避免了一场让浙江军民生灵涂炭的战争与灾难。
  短命的洪宪复辟破产,袁世凯气急攻心归西之后,中国再次进入群龙无首的军阀割据、兵痞混战时期。此时,代表当时先进力量的南方黄埔军校,组建北伐军一路北进,以统一中华民国为最高目标。当北伐军接近华东地区,时任北伐军总司令的蒋介石,派遣其心腹-同盟会元老张群,赴杭州私会老友郑凝,交待一项来自北伐军司令部的绝密计划。
  原来,当时的华东五省联军司令,直系军阀大鳄孙传芳,正在江西境内,摆开与北伐军决战的架势。而五省联军中的浙军司令,乃湖州长兴籍的周凤歧将军。长期以来,郑凝与湖州籍同盟会元老共事、结交,周凤歧也视郑凝为知己,授其军务高参。这样的郑周私密情谊,同样浙东出生的蒋总司令,当然情报准确,利害清晰。
  郑凝接到北伐军要求其私下说服周凤岐,脱离直系联军,归顺北伐大业的任务后,二话不说,立即动身前往九江,面见浙军首领周将军。一番旧谊寒暄,郑凝直奔主题,晓以大义,细拆时局,冒着被孙传芳耳目杀头的威胁,终于说服浙军大部,在北伐主力攻打孙传芳嫡系主力之际,按兵不动。这样,浙江人民在灭顶之灾降临之际,及时避免了一场人间炼狱。随着孙传芳残部的快速崩溃,郑凝的九江兵谏游说,大大缩短了北伐统一全国进程,也为自己书写了人生最亮丽一笔。
  细究郑凝一生所为,郑凝与蒋介石素无瓜葛,但是,他冒死投身北伐战略行动的事实,其实不是来自一时冲动。郑凝一生崇拜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与建国大业,而且身体力行,这就足以解释在保卫共和国成果的关键时刻,他会不惜生命代价挺身而出,为国民革命做出上述贡献。几年以后,当其尊师沈钧儒先生遭遇反动派威胁之际,郑凝还是一样舍命救君子,将老师妥善安顿在雁荡山中的稳妥之处,保存了中国民主同盟的重要火种。郑凝关键时刻有担当、为人为事重原则,这样的高风亮节和书生耿直,在朋友圈中被终生称道。
  投身军工,一致抗日郑凝在北伐统一事业中做出重要贡献,以后索性在周凤岐将军担任的国民革命军二十六军军长任上,继续为其担任襄军事务。但是,作为一个术有专攻的知识分子,郑凝毕竟不甘在国内战争中消耗有生年华。他一生最后接受的公职,来自出身浙江黄岩、历任河南省代主席的方策上将延请,出任国防部河南巩县兵工厂上校工程科科长,继续其以科学技术投身救国抗日的国民义务。
  河南巩县兵工厂,是与汉阳兵工厂齐名的,为中国军队的武器制造企业之一,集聚了当时国内一流的工程技术人员,并驻有来自德国等欧洲多国的军工专家,提供世界先进武器制造技术的指导。1914年,在地处中原战略要口,自古兵家必争之地的巩县,袁世凯委任海军上将萨镇冰和陆军中将蒋廷梓共同负责策划,建设一座现代化的战略兵工厂。1918年,巩县兵工厂一期工程历时3年完成,占地2700亩,投资1127万银元,职工超过12000人。
  兵工厂含动力厂、机器厂、炮弹厂和制枪厂,并有专用铁路与外界沟通。在军工技术和机械机器全部仰仗国外的当时,兵工厂技术引进力度远胜洋务运动时期的兴建兵工厂规模。1919年,巩县兵工厂加工武器开始问世,产品门类繁多。其中,先进的俄式手榴弹系列,野炮炮弹首先将铸铁外壳制成钢质开花弹, “拨福斯钢炮弹”在全国武器比赛中名列第一, “七九式步枪”在1931年国际射击比赛中,比德国步枪多打500发,性能居世界之冠。
  1937年,七七卢沟桥事件引爆中日全面战争之前,巩县兵工厂全体员工,一直发奋加班,日日夜夜为前线将士生产尽可能丰富与高质量的军事装备。这些受过现代高等教育的爱国志士,对小日本企图吞我中华的贪婪,早有预感。他们深挖地下库房,扩建远郊车间,投入最新产品,无一不是为了抗日救亡,贡献自身的一份力量。据记载,巩县兵工厂修筑了一条10公里长、20米深 “防空隧道”,成为抗日军工史上的奇迹。
  全面抗战打响以后,早被日寇视为眼中钉,肉中刺的巩县兵工厂,第一时间成为日军狂轰夷平的首要目标。当自己付出半辈子最后精力的兵工厂化为灰烬之后,满含报国夙愿的郑凝已经半百年纪,疾病缠身。从此,郑凝告老还乡,解甲归田,将余生花费在浙东黄岩周边地区,为乡里乡亲做些力所能及的公益善事。
  郑凝的一生,是不辱家国名节,修身养性延年的丰富人生。

 

 

                       

                                作者:上海同济大学外语学院古稀老人 郑慧霞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admin | 阅读:
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