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 : 首页  校友文苑

只有一幢楼的学校

[日期:2016-05-30]         阅读:28 [字体: ]

——原湖州教师进修学院教师回忆访谈录


  重阳踏足不服老,校园满目尽翠草,遥看秋水长天处,白云更比青云高。
  金秋十月,丹桂飘香,12年前并入湖州师院的原湖州教师进修学院的退休老同志、老教师们来到湖州师院欢度重阳节。他们会故友、走校园、忆往事、叹变化。记者随机采访了他们。
  吴凤耀:现在的湖州师院三个校区占地面积这么大,将近1700亩,一幢幢教学大楼挺拔高耸,池塘草坪风景如画,我们这哪是在参观学校,简直就是在逛公园呀!
  记者:吴老师,你们那时的学校与今天的校园大不一样吧?
  吴凤耀:我们那时的学校占地仅有9亩,教学用房2868平方米,大小教室不超过10个,上课教师约十五、六个,而培养的专科、本科不同学历的学生达到了9459人,培训各级各类的非学历教育学员有6586人。
  记者:简直不可想象,条件简陋,教师紧张,却要承担这么重的教学任务!
  钱大宇:那时粉碎四人帮不久,中小学教师奇缺,亟待培养一批合格学历的教师,教师进修学院就应运而生了。19808月正式开展教学工作,但作为成人继续教育性质的高校教学,从教材到师资和教学设施一时都跟不上形势发展的需要,教师们就自编教材。那时没有电脑,没有打印机、复印机,老师们就一支铁笔、一块钢板、一张蜡纸自己动手刻写。教学计划、讲义、思考题、考卷等等都是教师们一笔一划刻写的,我们握笔的手磨破了、起茧了,但工作热情很高。有学生评价道:当我们拿到飘着油墨香味的讲义,仿佛触摸到老师们一颗颗滚烫的心。
  秦为壁:当时我们学校只有一幢楼,行政、教学、后勤、宿舍都挤在一块儿,图书藏量、实验仪器少得可怜,所以联系了这个学校的前身———湖州师专,到他们那儿借阅、做实验。体育课要到人民广场去上,师生打球只能借当时坐落在同一条街上的市政府篮球场。
  记者:当时的学校教室不多,怎么容得下那么多的学生呢?
  钱大宇:我们的课堂是流动的,学生们遍布嘉兴、平湖、海盐、海宁和湖州,都是在职学习。为了不影响他们的工作,节省教育开支,方便他们学习,多年来教师进修学院的老师们是送教上门的,不停地周转在八个县区上课。那时的公共汽车班次少,路况差,坐一趟车往往要几个小时,许多老师怕赶不上上午第一节课,经常提前半天到达授课点,不论刮风下雨还是寒冬酷暑,总是早早地站在讲台上迎候学生们的到来。最为感动的是那时有个年轻女教师产假刚满,孩子还在哺乳期,而上课的课堂在平湖,她就带着孩子、保姆一起赴平湖,学生们感动而又风趣地说:班里多了个婴儿同学。
  记者:真是又艰苦又感人。
  王抗敌:教师进修学院是一所培养在职人员的成人高等学校,学历教育与继续教育等各类培训均利用业余时间,所以教师进修学院的教师们在寒假里要顶着刺骨寒风奔波在去教学点的路上,烈日炎炎的暑假他们要大汗淋漓地在讲台上授课。人们都羡慕老师有寒暑假,可我们教师进修学院的教师从来没有享受过一个囫囵的寒暑假。
  章欣:进修学院的老师们辛苦,我们的学生更艰苦。他们都是拖家带口的,要上班,还要利用休息时间来读书进修,真不容易。记得我班上的一个叫童国安的同学,安吉人,脚有点跛,走路行动很不方便,可是他非常珍惜民办教师转公办教师的进修机会,克服残疾的困难,认真学习。来到学校后第一个难题就是每天要爬几趟四层楼,班里同学们都能伸出友爱之手,这个为他拿书,那个为他提热水瓶。每晚十点多,教室里还亮着灯,原来是童国安不是在看书就是在练毛笔字,在他的感染下,许多同学都自觉地到教室晚自习。突然有一天童国安接到家里亲人病逝的消息,同学们纷纷为他打包、买车票送他去汽车站,没想到第三天他就来上课了。老师、同学都说不用这么急着返校,他却说: 读书机会来之不易,在校学习时间不多,我得珍惜每一天,只有自己充足了电,才能回去照亮我的学生。
  吴凤耀:记得20063月,市教育局为加强教师进修学院建设,同意将学校搬迁到湖州益民路小学校址内。为不影响为期一年的民办转公办教师的脱产进修,我们借用了湖州八中的一个教室,师生们早出晚归,每天步行半小时到那里上课,同学们十分理解学校的难处,风趣地说:这样每天早锻炼挺好!”6月,新校区建好了,要搬迁。这是一幕永远难忘的场景:天上淅淅沥沥地下着雨,二十几位教职员工个个上阵手提肩扛。这时搬运的汽车来了,进修班的同学来了,郑老师,放着,我们来!” “朱老师,有我们,你们歇一会儿。话音刚落,只见沈闵华同学背起两大捆书包就走,杨相发同学也不示弱,扛起一个书柜就下楼梯。同学们你背我扛,老师们你抬我拎,师生们一身雨水一身泥,后勤的员工们送来一碗碗热腾腾的姜汤,大家没用一个搬运工、没花一分搬家费,仅一天时间就将学校搬迁完毕了。
  姜洪林:可见我校家产也不多哦!(哈哈,大家笑了!)陆锦鹏:尽管这样,我们也不觉得委屈。因为那时的我们一心想着中小学师资青黄不接,要多为义务教育输送合格的教师。大家不讲报酬,不计得失,干得辛苦,但乐在其中,为湖州市的中小学师资队伍建设做出了较大的贡献,现在想来还是蛮欣慰的。今天,虽然教师进修学院已并入湖州师院,但当年那种艰苦奋斗办学,敬业爱岗育人的精神应该永远传承下去。(校史研究室供稿)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clh | 阅读:
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