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 : 首页  校友文苑

忆往昔峥嵘岁月 恰同学少年

[日期:2016-05-30]         阅读:28 [字体: ]

——记湖州师范学院百年校庆名师校友之郑耕夫

  郑耕夫,男,湖州师范学院1944届校友,浙江省立湖州师范银鸥级毕业生。
  1944年,对于笔者而言是一个遥远而又陌生的年代,而对郑耕夫却如同就在昨天,这也是他人生转折的开始。
  逝者如斯,那时的人,那时的事,那段艰苦卓绝的岁月,大都已经湮没在历史的长河中被人遗忘。
  他们并不是纯粹的师院人,然而他们见证了湖州师范学院最初的模样,与它一起成长,同呼吸、共命运。

颠沛流离,战火岁月求学路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学校先后不断迁移,学生们的求学生涯也随着学校一起颠沛流离。
  抗战中后期,学校由安吉孝丰搬迁至桐庐分水县合村,那时学校还叫浙西第二陵师1944年,17岁的郑耕夫在桐庐入学,谈起这段大学时光郑耕夫百感交集,一面是自己求学若渴立志救国于危难之中,另一面自己的抱负又饱受战火摧残。
  孙中山曾说学者,国之本也。面对民族危亡,青年志士纷纷弃笔投戎之际,郑耕夫毅然决然投身教育事业,他深知今欲自强,非讲兵不可;讲兵非理财不可,理财非学校以开民智不可。与现在不同的是,那个年代师范学校还没有专业之分,学生必须学习文化课程和音乐、体育、美术等在内的所有课程,然而这些都难不倒郑耕夫,怀揣一个伟大的梦想进入学校,他坚信有一天能够看到教之有道,则人才济济,风俗丕丕,而国以强的新中国。
  理想总是美好的,而现实总是残酷的。在满怀理想求学的同时,郑耕夫常常面临生活上的艰辛。
  我们那时候都是住在老百姓家里,睡在地上。没有黑板,没有课桌椅,只能借用地主家里的桌板来上课。也许是那段记忆太过深刻,郑耕夫对于彼时的岁月依然记忆犹新,我们吃的是粗加工的糙米,很难下咽,没有菜就自己上山挖竹笋,挖野菜,实在没得吃了就用油或盐炒饭增加一些味道,更多时候大家会烧一大盆黄豆,十几个人就着一盆黄豆吃好久。为了防止做饭师傅偷工减料,班里每天都派人作监厨监督做饭师傅每顿的菜和米用量。也正是这段艰苦的岁月造就了郑耕夫坚毅的性格和勤俭的生活习惯。

激昂青春,初生牛犊不怕虎

1946年,学校迁到湖州,更名 浙江省立湖州师范学校。这一年对于郑耕夫来说是不同寻常的一年,在他的记忆中,这一年发生了两件大事。
  1946年国共内战爆发后,各地物价飞涨,货物奇缺,全国掀起反饥饿反内战的热潮,此情此景许多商家却借此囤集居奇大肆渔利,那时候学校学生每人每学期要上交170斤大米口粮给米店代为保管,期末进行结算,为以防万一,郑耕夫和班里几位同学一同去米店要求退还剩余的粮食,然而面对学生们的正当要求,米店老板断然拒绝,随后又以劣质的大米充数退还给学生,多次交涉无果令学生们万分愤怒,郑耕夫和同学将此消息告知全校引起学生激愤,全校400多名学生包围米店声讨无良商家,最终以学生们的胜利而告终,迫使米店老板如数退还学生们的剩余粮食。
  那个年代,物质匮乏生活贫苦,学习生活也单一,但是你能到处看见热情,彷佛那就是一个激情的年代,我们虽然是学生,但是敢于和不公平不公正的社会现象做斗争,我们像是初生的牛犊,天不怕地不怕。这是郑耕夫对那一年的总结,也是对于那个燃情岁月和青春的总结。
  1947年,原师院校长焦震调任宁波,査朔生任师院新任校长,为了进一步增强师资力量,査校长亲自出访以寻求人才,求得两名优秀教导员及其两名学生而归。然而内战的年代特务横行,时隔不久,四人无故被抓,就在郑耕夫和同学一起上书请愿请求释放被捕的四人无果一筹莫展时,有消息得知这被捕的四人当中有两名是从事地下党工作的共产党员,这更加激起郑耕夫和同学们的愤慨,随即发动全校学生上街游行,在县政府面前抗议,在持续近半个月的抗争中,迫于各方压力,被捕四人最终被释放,这让郑耕夫和同学们欣喜若狂。
  然而不幸的是,1948年这四人中的两名地下党员最终还是被特务秘密暗杀。
  我聆听着郑耕夫老人的诉说,忽然发现他的眼睛异常明亮,炯炯有神,我知道,他是在怀念那段时光了。他的思绪已经飘远,彷佛回到了那个年代,那个场景……

 

                                          作者:胡前俊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clh | 阅读:
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