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 : 首页  新闻动态

江培勇:从师院迈向世界!他是“2019年全球20位顶尖转化研究科学家”之一!

[日期:2021-09-23]         阅读:146 [字体: ]

江培勇,现任香港中文大学化学病理学系副教授,从事于生物信息学研究。他目前担任香港中文大学李嘉诚健康科学研究所(LiHS)生物医学计算中心主任。他于2006年获得湖州师范学院生物工程学士学位。在此期间,他接受了生物学、生物化学、遗传学、生物统计学和计算机编程语言的培训。之后,于2009年获得华中农业大学作物遗传育种专业硕士学位。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接受高等遗传学、统计学和生物信息学方面的培训。他的研究工作涉及利用计算机模型预测植物 microRNA,特别是使用机器学习算法来分析二代测序 (NGS) 数据。此后,2012年获得香港中文大学化学病理学博士学位,自加入该系以来,一直从事生物信息学工作。他拥有基因组学、生物信息学、计算生物学和统计学的多学科背景,对基于 NGS 的生物信息学数据分析及其临床应用有着长期的研究兴趣,如利用血浆游离DNA开发无创产前检测和癌症检测的方法。 

他在国际顶级杂志发表70余篇论文,包括Cancer Discovery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Genome Research等等。论文被引用7000多次,其H-index 41。他参与发明了30余项全球专利。 

他于2020年被世界知名的科学杂志生物技术提名为“2019年全球20位顶尖转化研究科学家。他最近被选为美国国家发明家科学院(National Academy of Inventors,简称NAI)的高级会员(第一名香港学者获得此高级会员资格)。

师院记忆,启蒙意义

20029月,江培勇第一次来到湖州师范学院。从偏僻的小山村来到湖州城市,师院带给他耳目一新的感觉。无论是良好的基础设施、优美的校园环境,还是热情的学长学姐,都在他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师院有一种人文关怀,让来到这里的每一个人都体会到‘家’的温暖。当时学校还组织安排了‘对口班’,即新生班级与高年级班级的联谊,‘对口班’的学长学姐与我们分享大学的学习生活,为我们的困惑提供帮助,因此,我们很快就适应了这里的生活。”

西校区的图书馆,是江培勇在师院的四年里长期“驻扎”的营地。本科学习生物工程专业的他,常常在图书馆里借阅与专业相关的各类书籍,来回反复阅读。多年后,当江培勇走进实验室,那些曾经在师院图书馆中精读过的书籍,都成为他进行科学研究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助力”。

开卷有益,认真读书的习惯使得江培勇在大学时期的成绩名列前茅,也为他在专业竞赛方面提供了更广阔的平台。

大三那年,他与同学组成团队,代表师院参加“黄岩四方杯”首届浙江省高校基础化学实验技能大赛,知识竞答环节发挥出色,获得那一年浙江高校中的冠军。“在为比赛做准备的两个月里,我们生命科学学院的院长韩志萍老师,将整个系的资源集中起来,为我们在周末开放实验室,让我们自由地做实验。在比赛过程中,做分析化学的实验时,我还不小心把手指割破了,包扎完之后又马上继续实验。当时,其他学校的老师都在惊叹师院的学生性格上的坚韧。”

虽然江培勇如今所做的转化医学研究与在师院所读的专业课程已相去甚远,但他认为,那些基础的知识、思考的模式、养成的思考习惯是相通的。师院“抛砖引玉”的教学方式为他的专业方向做好了铺垫,让他在学术研究的道路上越走越坚定。


▲生命科学学院02641班毕业照

(第三排左起第二  江培勇)

在江培勇的记忆中,起初师院的课堂并不常用多媒体,大多数课完全是以粉笔来作为教学工具的。直到大三、大四的时候,有些课开始以电脑课件的形式呈现了。而比起多媒体的教学,他更喜欢传统的板书形式的课堂——“PPT的信息量很大,但是从中吸取到的知识并没有像老师写粉笔字那样让人印象深刻,传统的上课方式往往能让学生的专注性更高。下课了之后,我们经常会像高中时期那样围着老师去请教问题,与老师之间有很强的互动性。

师院的基础教学培养是具有深刻意义的,江培勇所读的生物工程专业,除了专业课,还开设了编程类、统计类的课程。而如今,他在开发解析数据所涉及的方法,常常能从这两门课所学到的知识里获得许多启发。因此,在大学里不遗余力地学好每一门辅修课,是一个非常明智的选择。或许在当时看不到它的直接作用,但在将来的职业道路上,它一定会给予你积极的回馈。

光辉的荣誉与寂寞的实验室

在自己所擅长的领域当中做到出色。江培勇教授曾获得“2019年全球20位顶尖转化研究科学家的殊荣,也获选为美国发明家学会杰出会员。这对他以及他的团队来说,都是最大的肯定,肯定无数个日夜的付出,肯定作为中国学者的研究能力。时至今日,这些荣誉对于他来说都已成过去式了,他真正关注的是,将来如何做得更好,如何像他的导师卢煜明教授那样,把自己在这个领域积累的经验、技能以及智慧传授给学生。


“我自己也有一段迷茫期,一段长时间默默奋斗却看不到结果的时期。可我还是咬牙坚持下来,最终得到了同行的认可,我想把这种精神传承下去。”江培勇常对学生说,做学术研究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在于能不能忍住“坐冷板凳”,能不能一坐坐五年,甚至十年。只有能够忍住寂寞,云淡风轻地做好实验,才能做出别人无可企及的成绩。

江培勇所在的团队已经在产业化方面有了一定的成就,他们发明的工具在世界上九十多个多家中投入使用。最初的学术研究都是小众的,并不能很快带来较大的商业效益和社会效益,但科研归根结底是与社会发展息息相关的,当科研人员的研究转化为能为大众所用的工具时,科研就有了深远的意义,成为服务大众、利国利民之事。

作为一名生物医学的科研人员,江培勇认为,这个职业需要具备许多特殊的品质。

首先,要有深入思考的能力,读书读深入,读出背后的逻辑链。其次,要具有自我否定的开放精神,学会反思每一个步骤,找出自己的错误,挑战自我。

再者,合作精神也十分重要,独木难成林。构建一个各学科领域交叉的团队,协同统筹,让团队中不同类型的人相互合作,发挥每个人的价值,能够让科学研究事半功倍。 

最后,乐观的心态和坚定的信念更是必不可少的。要学会“自我欣赏”,切实感觉到自己点滴的进步,坦然面对智力上的挑战,增强心理上对挫败感的承受力。“在做生物科学项目的过程中,100个项目中,很可能有99个都是失败的,你要能从这99个失败中真正吸取教训,很乐观地看到那一个成功的希望,很享受地排查99个失败中的错误。

江培勇寄语师院学子:

无论自己目前所学是否能马上看到实际效益,都要静下心来多看书,剖析知识过程中渐渐养成的逻辑感对我们成长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学习的目的并非是要把所有的难题都解决,而是要培养一种思考的习惯,一种对许多事物持续的探究精神。在坚持某一条道路的时候,要有足够多时间与精力的投入,搞懂这条路背后的逻辑和原理。对科研感兴趣的同学,可以尝试给相关领域的导师主动写信,寻找实习机会,多走出去看一看,慢慢积累经验。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 | 阅读:
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