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 : 首页  校友文苑

难忘的化学科786班

[日期:2022-01-12]         阅读:16 [字体: ]

   

       810日那天,艳阳高照,酷暑难当。我躲在开着空调的书房里聚精会神地看书。突然,叮铃铃的手机声打破了宁静的氛围。按键、接听后,令我好激动。原来是40年前毕业的786班团支书沈建平从海宁来电通知我将于2小时后访问母校,邀我面商毕业40周年同学会事宜。放下电话后,我马上做了两件事。一是通知湖州师范学院校友联络办公室和生命科学学院相关领导安排接洽;二是电话联系并亲自驱车去长兴雉城接老班长严森林来湖共商。那天,我们具体商量了举办同学会的相关事宜。通过叙谈和交流,勾起了40年前我与786班的同学们一起学习的美好回忆。

197988日,我怀揣杭州大学化学系的毕业证书和应届毕业生报到证,拎着1个网线兜和1只帆布箱,只身来到位于湖州市人民路128号的浙江师范学院湖州分校报到,成为化学科的一名青年教师。当年9月初,我服从领导安排,担任由赵定老师主讲的786班《有机化学》课程助教,并兼任副班主任。翌年转任该班由陈建民老师主讲的《物理化学》助教和潘润身老师主讲的《结构化学》助教,直至该班同学毕业。赵老师指导我弄清《有机化学》的结构推导;陈老师指导我掌握《物理化学》的解题技巧;潘老师引领我进入《结构化学》的微观世界。他不但吸收我参与结构化学讲义的编写,还鼓励我把讲义刻成蜡纸交教务处文印室油印、装订。我们在讲义中增加了例题和推导,以方便教学。在潘老师带领下,我们利用课余时间在物理化学实验室中完成了《无机化学教学大纲》和《无机化学实验》教材的编写、修改、誊抄和装订,并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由国家教委推荐成为全国师范专科学校化学专业通用教学大纲和实验教材。在艰苦、和谐的环境中逐步培育了化学系同舟共济,奋发有为的精神风貌。

我自1979年进校从教,至2018年暑期退休,期间执教过许多学生班级。其中,786班给我留下的印象最深,感情最真。为什么呢?除了该班是我初为人师、首次执教而印象深刻以外,主要还有以下四个原因:

一是786班的年龄结构特殊。里同学年龄差距悬殊,这在化学系历史上是唯一的。全班42名同学中,进校时年龄最大34,最小16,大小相差18岁,似两代人同班。因为担任副班主任,我在新学期开学前查阅学生档案时就看到班里有严森林、顾佐藩、谈言直、汤少康、冯金权、万毛银、张周毛、王祖昌、陆美君、董似尧、毛莉君等11位同学是老三届(指196619671968三届中学毕业生)。班里也有年轻的应届生,如沈骏松、费玉林、姜雪芳、沈燕燕、舒晓黎等。多位老三届同学年龄超我10多岁,他们大多数入学前是乡村学校教师,有的甚至是教导主任或校长,具有十分深厚的教育素养。他们上有父母,下有儿女,中有娇妻。为了求知报国,不惜远离亲人,30多岁再做学生。比较特别的年龄结构,曾经让我担心班级工作难做。不久后发现我的担心完全是多余的。

二是786班的自理能力特强。786有一个很强的班委。班长严森林、团支书沈建平、班委学习委员冯金权、生活委员董似尧等同学,在班级日常管理、文艺节目组排、体育赛事组织等方面都是高手。学校布置的许多班级工作不用班主任指导,早就自行安排得井井有条。例如劳动卫生、体育比赛、文艺汇演等,班里都有能人牵头,同学们齐心协力。如来自嘉兴、扎有2个羊角小辫的小个子女生舒晓黎跑步技能和耐力特强,每年校运会上总是斩获万米长跑冠军为班争光。其实,我作为老师深感愧疚。

尤其是在几位大哥、大姐似的老三届同学面前仅仅是小弟。我既是助教,又是学生。在许多方面,不是我帮助学生,而是学生帮我。比如,严森林、谈言直等同学从长兴老家带来红薯、南瓜等农产品到我寝室的走廊上用煤油炉和钢精锅煮熟后分享;又如,当学校布置元旦汇演要求各班编排节目时,严森林、沈建平等同学及时安排妥当根本不用我操心;再如,当我桐乡乡下的女友来湖时,董似尧等同学帮忙安排在他们女生宿舍轧铺等。

三是786班的学习风气特好。那时候,高考录取率低(约4%),校外诱惑力少。786班虽有11老三届同学年龄偏大,家庭负担重,生活压力大,家有妻儿(夫女)牵挂,但他(她)们个个如饥似渴,勤奋好学。照样与年轻同学一样坐硬板凳,睡高低铺。遵守校纪校规,按时完成作业。

大家深感文化大革命十年浩劫荒废了学业,都以只争朝夕、奋起直追的姿态,争分夺秒地把损失的时间夺回来。如来自长兴的顾祖藩同学带着小儿子来湖读书,父子俩共吃一份粮,同挤一张床。早上送儿子上旁边的湖师附小后再进教室听课,下午做完实验后再接儿回房,妥善处理好自己读大学、儿子读小学的矛盾。

那时的年轻助教们,完全与学生打成一片。既是师生,也像同学。从早锻炼,到晚自修;从随班听课,到指导实验;从辅导答疑,到习题解析,处处教学相长。学生们乐学好问,教师们诲人不倦。经常有学生向老师提出千奇百怪的问题寻求解答,弄得我们这些小助教面红耳赤、寄颜无所。只好答应经查阅参考书或思考、推导后再作答复。如王征、丁继安等同学喜欢拿着《Organic Chemistry》探讨有机合成技巧,姚铮、沈俊松等同学喜欢深究《Physical Chemistry》中的微积分和《结构化学》中的波函数。如此你追我赶、奋发向上的氛围,一方面倒逼教师用心教学,潜心解惑;另一方面促使学生勤奋好学、茁壮成长。该班同学毕业分配时除庞丽红、沈建平等个别同学进政府机关外,其余同学都成为杭嘉湖地区的中学或中专化学教师,绝大部分同学终生从教、成为各地化学教育界的优秀骨干教师。其中姚铮、丁继安等同学成为高校教授,王征、冯金权等同学成为中学校长,费玉林、庞丽红、周建华、吴利平等同学成为政府官员,沈俊松、周祥等同学成为化学教育研究专家,严森林、沈建平、姜雪芳等同学成为企业老板等。

四是当时的教学条件特简。全校占38亩的校园被反帝弄(今广场后路)分隔为两个院子,俗称南院(人民路128号,今中国银行湖州支行)和北院(今湖州第一医院门诊部、医技楼),人称有操无场的袖珍大学。南院为教学区,北院为生活和行管理政区。学生的教室(只有一幢5层楼的教学楼)和实验室在南院,宿舍和食堂在北院。师生从北院往南院上课,必沿校外人民路穿过反帝弄绕行。786班男生宿舍在建筑于1905年的湖郡女校教学楼(俗称红房子)东端一楼,女生宿舍在北院小礼堂北侧底楼。室内没有盥洗室,同学们只好在室外路边的水龙头排队洗漱洗衣,到院子里临时搭建的简易厕所解手。

无机化学实验室、有机化学实验室和分析化学实验室安排在人民路与反帝弄交叉口(即南院西北角)那个二层楼房的底楼,天平室设于室外靠墙楼梯底下的三角形空间。总共只有2架电光天平,仅可容2人弯腰低头操作。1979年冬开始,在陈建民老师指导下,我们把南院大门内南侧那间二层楼底楼的1间旧房子改建成物理化学实验室。

我遵循“先简后繁、先易后难”的原则,从拉电线、接线板、装水槽、做桌子,到购仪器、买药品、搭装置、试操作,终于在次年6月成功开出凝固点下降法测定分子量、液体饱和蒸气压的测定、氨基甲酸铵分解反应平衡常数的测定和电池电动势的测定等4个实验,勉强完成复校后首届化学教育专业学生(774班)的教学计划。

当时的教师办公条件也很简陋,全科10多位教师,上至科主任,下至小助教,不论辈份大小,职称高低,大家挤在一间旧教室内备课。既没有教授、博士,也没有名师”“新秀,照样完成了教学任务。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当年朝气蓬勃、风华正茂的小伙子、大姑娘,如今已变成年逾古稀、白发苍苍的老大爷、老太婆。虽然岁月无情,人生易老,但是我们十分欣慰。在毕业40周年相聚母校时,全班42名同学,个个身体健康,家家美满幸福,子女优秀成才。我们期盼10年后、毕业50周年时再次欢乐团聚!(载2021-11-10湖师院报·545期)

 作者:生命科学学院退休老师杨金田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 | 阅读:
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