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 : 首页  校友文苑

南风依然涌动

[日期:2022-05-31]         阅读:16 [字体: ]


   当我提笔,要感谢我母校湖州师院的校报编辑部为人一世,我们要感谢教会我们写字的人和鼓励我们提笔的机缘。

编辑部的故事

 如果不是当年校报编辑部的朋友发了来自母校的征集,也几乎忘了他是当年师院校报编辑部的成员。但是我与这位颇有缘的朋友,恰恰缘起师院编辑部。于是他发帖给我,我也自觉彷佛成了天经地义的事情。母校征集的言语真暖,一时间心潮涌动,回忆翻腾,然下一秒又觉得飘渺,毕竟不可思议的是,一晃毕业二十年如白驹过隙。合上帖子几天后,渐渐生活归于平静,记忆归于沉默。可是,我又深切感受到母校征集的帖子彷佛是一抹春天的绿,撩动岁月背后的青春册子,一撩就是一池的涟漪和一夜的南风,并不容易关住。偶尔开车,偶而弄厨,生活和大学时代已截然不同,可是我回忆起当初校报编辑部的伙伴们都有着鲜活的面孔,青涩而无限可能。

 不曾想,几日后朋友依然催促我你动笔了没?令我汗颜,想到自己也是大半年不动笔的人了,情怀便会在纸端奢侈与青涩。这份躲避不知道该如何回复和招架之时,彷佛被朋友看穿,就好像个小学生被班主任捉个正着一般。又明明感受到他的鼓励,是很和煦的味道,就是那当年久违的南风。1997年,编辑部周晓虹老师带着我们用十分原始的方式人工校对、排版,完成了多期的校报,折叠邮寄并且手写信封将校报寄到各处,一干就是几年。由于欢喜,无感倦怠。这是二十一世纪初的师院校报,关于文字的田地还有被工业彻底吹得摩登来自各个院系的我们,出于对文字的热爱,便有了这一次次校报酝酿诞生的过程其中团队的聚趣油墨的初香,是我们校报编辑部每一位成员特别的师院记忆。

 

1997年左右,当时的校报编辑部成员合影,前排右三为本文作者


南风涌动不止

 感激那些青葱岁月和编辑部的故事,令我拥怀一段笔耕不缀的岁月和可以陶醉的情怀。尽管文字幼稚、矫情,甚至今天读来还有点为赋新词强说愁的生拉硬扯,可是它们被记录下来,令我的大学岁月有一枚值得骄傲的个性标签。无论是政史系系刊《曦风》的小试牛刀,还是未来校报文学版的崭露头角,给了我对文字的感知和自我肯定,乃至让我在以后的日子里总有文字这个伙伴。未来日子里,漫漫长夜里”,我想,能陪伴我们的、留下来的或许并不是很多,文字是一种说来就来,忠实又鬼马精灵的伙伴。这个伙伴相识、相伴相携离不开师院校报编辑部那些南风涌动的日子,悸动而热烈。字如旧人,何处不相逢呢?

 

凡人歌

 二十年过去了,如今的我拥有了一个重要的身份——人民教师。拿起了粉笔,如小时候听过的那首歌《成大后唱就成了你》。

 后来知道优秀的课堂需要编辑需要团队正如有一支笔是不需要催促和鼓励的。光阴里的故事里,我没有惊涛骇浪。从师院的门从到中学的门,校园生活单纯而繁琐,我曾在同仁们的帮助下成就过一节值得回味的课。打开《清明上河图》,让孩子们在画卷上去读北宋的历史。我想是那些把玩文字的浪漫往事无形中对我有一丝一缕地渗透和影响,在编辑团队的那些经历使我形成了习惯吧。极其微妙,精心编辑的报纸、课堂、人生才会和我更有机缘些。

       我还是一名普通教师,一个凡人。你看,文字一个个拆开,本来就是平淡无奇的,可是机缘来的时候,它们在歌唱

        时针已经过了零点,此刻我心中一阵坦然,终于对那位昔年编辑部的朋友有了交代,他说你可以的。这位师院毕业的朋友,今天在读硕士,他是两位孩子的父亲,是经历了一场大病的、我的战友。我们都过了四十不惑的年龄,若不是他的鼓励,我今晚有什么勇气提起所谓情怀的这支笔呢?母校不大,母校就在我生活的城市,所以幸运的我,每每又和她连结,就迎着岁月又被当年的南风吹了一脸。

 

 

作者简介:茆聊,湖州师范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2001届毕业生,现在湖州五中工作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 | 阅读:
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