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届毕业生 杨传泳
1959年秋,嘉兴师专的文史科、生化科并入湖州师专,我们便来到湖州求学。翌年秋毕业时,学校更名为嘉兴师范学院。其后,这里建立了嘉兴地区教师进修学校。1964年春,学校开设中学语文教师进修班,我有幸作为嘉兴的教师来到母校参加了进修。一年半湖师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学习生活,给我留下难忘的记忆。
集体暖吾心
我是江苏吴江人,1959年第一次踏上湖州士地,人生地不熟。然而,一下汽车,迎面而来的是湖州师专接待人员,他们热情地给我们拿行李,并带领着我们穿街走巷,来到府庙住宿。他们帮助我提前熟悉校园环境,融入新集体。那年,正逢上新中国成立十周年,学校作了充分准备,组建一支数十人的舞蹈队,我被选中,参加排练。那天,我们聚集在学校东面的人民广场上庆祝,游行队伍到黄沙路闹市区,手执捧花,载歌载舞,引来两旁群众伫足观看。为庆国庆,我班排练了舞蹈《洗衣舞》,我们借来了军装,女同学自制舞衣,反复排练,表达军民鱼水情,参加学校汇演。
在第二学期,两个文史班并成大班,很快地融合成一体。在紧张的学习生活中,红专小组开展互帮互学“一对一”活动,起到共同提高的效果。在一次与宁波对口高校统测现代汉语中获得胜利。
艰苦强精神
白手起家,艰苦创业,是湖州师专的优良传统。初到湖州师专,办学设施还不如嘉兴师专。住在大庙里,空荡荡的几十张床铺,用的是井水,洗衣要到河里洗。一开始,因缺乏课桌椅,我们到湖州中学去取,硬是肩扛步行搬到学校的。教室、食堂均借座在湖州师范内。过几个月后,我们搬入一路之隔的海岛,教室在勤学楼,宿舍在百家楼,条件有所改善。
当时,社会物质匮乏,曾经发生过用电紧张的状况,底楼教室灯光不足,加上讲义纸张粗糙偏黄,但是这些没有影响教学质量。老师们敬业、精业,曾任嘉兴一中、湖州中学校领导的姚迅、高万湖老师的文学课很适合中学教学;周凤鸣老师把枯燥的汉语课上得生动活泼,教学语言精炼;董鹏老师教的外国文学课,精心编写讲义,引导我们推开一扇窗,欣赏世界名著。老师示范,我们学习热情高涨,认真听课做笔记,提高学习效率。理化科的师生克服种种困难,自制教具,颇有成效。
实践长才干
学校重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我们曾在远郊的山上绿化、种植番薯,食堂里吃上自己种出的番薯,感到格外甜香。从夏收夏种到升山支援,再到参加改造黄沙路为红旗路的公益劳动。为新建教学楼冒雨运砖,作为向母校的毕业献礼。
为了引导我们在社会实践中增长才干。学校为文科学生深入社会生活创设条件,从中提高文学素养,曾经创作并演出了话剧,反映了大学生的成长道路。六十年代第一春的春节,准备一些自编自演文艺节目,到三天门矿山去慰问演出。以”同志们啊,你们好噢,节日不休辛苦了!”开场,有的节目以湖剧曲调演唱,显得更接地气,受到矿工们的欢迎。我参加吴兴县毛泽东思想宣传队,到埭溪公社文化站创作节目,第一次体验山乡的生活。嘉兴专署专业剧作家顾锡东越剧《争儿记》上演后,前去观看并运用文艺评论的标准进行座谈,提高文艺鉴赏能力。诗人校医李苏卿给我们介绍了创作经验,他的《小篷船》入选郭沫若、周扬编的《红旗歌谣》。诗的最后四句:“小篷船,装粪来,橹摇歌响悠悠然。穿过柳树林,融进桃花山。”把送粪诗化,又描绘了江南美景,流露了劳动者的自豪之情。听了后,觉得写诗要言志,发挥想象力,表达健康的激情。
为了加强在教育实践的指导。1960年的春节不回家,我分配到临安县玲珑山公社何母管理区去办冬学,看到山民们学习识字的热情,在夜行山路中,得到当地青年的壮胆保护,了解了防狼背袭的经验,坚定了当好人民教师的初心。到4月份,分配到嘉兴三中进行教育实习。学校派员巡回指导,统一备课初二语文教材《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陆游),三中任课教师对每个教学环节作热情辅导,开示范课,要求突出“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的爱国情怀。经过试教,到上讲台,得益匪浅。实习班级班主任正是我求学时的班主任朱爱娟老师,她对我关怀倍至,指导我对学生开展家访、谈心活动,初步学到班主任的基本功。
阳光育成长
1964年春,政府为了提高教师的素质,增进专业知识和提升教学能力,在母校举办了中学语文教师进修班,班里共11位学员,来自嘉兴地区的10个县的教师。主要是进修汉语,古汉语由杭州大学的老师讲授,现代汉语由周凤呜老师讲授,对于他上的课,在校时我十分爱听,通俗易懂,重点突出。此次授课,结合中学教学的实际,补上短板,很管用。课后进行认真辅导,避免种种错误。这两课,正与我正在杭大函授的科目同步,所以收获更大。
上午上课,下午自习,学校让我们到图书馆借阅书籍,丰富文学营养。可贵的是,季玲书记常来到宿舍看望我们,嘘寒问暖,及时解决学习、生活上的困难。虽然时间不长,但留下了终生难忘的记忆,成为我不断努力前行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