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荏苒,学校恢复重建至今已历时三十五年了,我于重建之初调来学校任教,与学校同呼吸共命运,一起经历了创业的艰辛,成长的烦恼,收获的喜悦。如今回忆过去,特别是在创业初期(1978———1987年间),全校师生直面艰苦、共求进取的那段岁月,往事历历在目,心情一时难以平静。 1978年5月,我来嘉兴师专报到,当时充分感觉到学校办学条件的艰苦:学校占地仅30余亩,校内除了一些必要的教学用房外几乎再无空地,没有运动场,没有图书馆,极少图书资料,设备几乎是空白,仅有一幢教学楼。我们刚到好像连住宿也不好安排,记得当时几个外来的教师就暂时挤住在总务处楼上(现第一人民医院医技楼东南角),稍后又安排我们住在另一楼层,大家紧挨着一户一间,一家一口、二口甚或三口共居一室,甚是热闹。这样的情况与我想像中的高等学校距离太远了,老实说有些失望,不过话虽如此,那时的我们是不会对组织讨价还价讲条件的。而且,当时我们刚经历了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不久,回忆当年文化大革命一开始,学校老师一夜间就成了封资修的代表,成了批斗的对象,学校中接连不断上演学生斗老师,老师斗老师的活话剧,弄得老师们个个都是胆颤心惊,正常的教育环境、教育秩序荡然无存,之后几年虽然进入了 “复课闹革命”阶段,但在当时知识越多越反动的年代里,谁愿意认真学习,谁敢认真教学呢? “四人帮”的倒台标志着文化大革命的结束,也意味着拨乱反正年代的到来,在教育系统,大家都渴望着教育环境的整顿,教育秩序的重建。目前的调动正是给了我们一个正常工作、正常发挥作用的平台,组织上也承诺条件是会改善的,我们相信只要领导重视,随着时间的推移,办学条件终将得到改善。 实际情况也是如此,在随后的一些日子里,除了场地狭小一时难以解决外,其他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改善:新调来的教师家庭问题都陆续得以安排解决;80年开头第一幢家属宿舍峻工,让我们这些外地来的教师生平第一次住进了厨卫设施齐全的新房;新的教学实验大楼、图书大楼也先后落成启用;图书资料、教学设施较快速度的添置充实等等,办学条件一项一项的得以改善。这让我们逐渐定下心来。 当年六月份就要开学上课,这让我着实有些紧张,我自1965年起已有整整十三个年头没有接触高校教学工作,没有翻阅过有关的图书资料,周围同志们的情况大体上与我差不多,至少文革十年大家的业务都荒废了,现在要来重当老师,那还得先武装自己,可又不能停下手里的工作,怎么办?也只能边干边学或边学边干了。当年各地市几乎同时都兴办或恢复了师范院校,但是各专业学科的教学计划,各课程的教学大纲、教科书都还来不及下发,我们只好先干起来再说,好在数学专业一年级的课程不外乎那几门,教科书就先借用大学理工科的教材,大家一起讨论,参考兄弟学校的做法,进行一些增删,在此基础上逐渐形成了数学专业的教学计划,这之后不久我曾去天津参加专门讨论制订师专系统各专业教学计划的大会,会上讨论很热烈,我也把我们的计划在会上交流,会后下发的教学计划与我们提交的计划大同小异。至于教材,我们基本上采用现成的理工科的教材,我们还自编教材进行教学,记得朱玉堦老师编写出版的 《实变函数论》还被指定为全国师专数学的教学用书。1978年暑假以后,数学科的老师逐渐增至20人 (最多时曾增至30人)左右,有条件分教研组研究教学工作,在代数组,记得当时就连布置哪些习题,它们怎样做为好都进行讨论。 老师们十分重视业务进修,热切关心各自学科的当前进展和前沿成果,当时校外各学科的学术活动已很活跃,学校领导对于老师们参加一些校外学术活动也是支持的,好多同志通过参加学习班、讨论班、年会等活动提高了自己的业务能力。一些老师还陆续在全国性学术期刊上发表自己的成果,77届毕业留校的老师通过努力也在80年代的 《数学学报》上发表论文,实在难得。针对当时图书资料缺乏,为了能及时让老师们看到图书资料,在经费十分困难的情况下,学校还允许各学科成立资料室以便及时购置图书资料,当时数学科的资料室就拥有国内几乎所有知名理工科大学学报,拥有一定数量的国外影印杂志,它们在老师的学习、教学、科研活动中发挥了很好的作用。 当时,很多老师经常深入接触同学,了解学生,与他们打成一片,那时的学生也是特别刻苦好学,他们都是从文化大革命中走过来的,深知目前的学习条件来之不易,有些学生基础虽差,但是他们从不怕苦,总是埋头钻研学业,弥补自己的不足。每次老师下去答疑,总有许多问题问个没完,他们的思想也很活跃,有些学生经历了下放劳动当农民的锻炼,生活阅历比老师还丰富,课余时间很多同学会和老师讨论当时社会问题,让老师也增长了不少知识。 1980年暑假,数学科的第一届学生毕业,这之后每年都有将近百名左右的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如今湖州、嘉兴两地乃至杭州、绍兴等地的教育岗位上都有我们的学生在那里辛勤耕耘,很多成了业务骨干,也有的走上领导岗位,还有的经过深造走上国内外更大的舞台。同学会时他们还会回母校欢聚,虽然现在的母校已今非昔比,他们抚今忆昔,却还十分怀念过去的那段岁月,每当这时我们也特别感到高兴,愿我们的母校拥有更加美好的明天。
作者:何仲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