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月如梭,光阴似箭。回顾我校生命科学学院的发展历程,从1958年创办的嘉兴师范学院生化科至今已经走过了56个春秋。期间,历经了生化科 (1958~1961)、化学科(1977~1991)、化学系 (1991~2002)和生科院 (2002至今)4个发展阶段 (其中 1962~1976年停办)和2次迁建场地。1958~1997年在湖州市人民路 128号,1997年 7月 1日迁入学士路1号湖州师院西校区3号楼,2006年8月迁入现址湖州师院东校区28-29号楼。 近60年来,从1958年的1个 2年制生物化学专科专业、4名教师、30多名学生的生化科发展到如今设有化学(师范)、材料化学、制药工程、生物技术、生物工程、水产养殖学 6个本科专业、89名教工、51个班级2103名学生的生命科学院。这一路走来,克服了多少困难,跨过了多少坎坷! 1958年初创之时,真可谓是 “白纸”一张。没有师资,就到中学调,到老大学借。当时20岁刚出头的杭州大学化学系青年助教潘润身被选派来到化学科支教,成了第一个化学老师。随后又从中学调来了戴玉华、谢孝福、金毓秀等人,搭起一个 “草创班子”。当年9月招收首届生物化学专业大专学生,借住位于现广场后路北侧、占地10余亩的原湖州师范学校校园,开启了湖州历史上化学高等教育之先河。上课在勤学楼,食宿在百家楼。此两楼原是1905年建造的湖郡女校校舍。院内没有教师宿舍、图书馆、化学实验室和操场等设施,唯有几棵粗壮茂盛的香樟树散发着悠久的历史韵味。 当我于1979年8月从杭州大学化学系毕业后被分配来化学科任教时,在读学生只有774班和 786班 2个班近 90人,教工人数不满10人 (潘润身、金毓秀、陈建民、赵定、包国贤、吴其华、韩志萍、苏银善、杨金田)。化学科和物理科合建一个党支部(简称理化支部),共有3名党员。起先,我是化学科唯一的党员教师,不久后调来了葛圣平、杜惠芳夫妇,党员人数上升为3人。再后来,我们相继发展了潘润身、卢琪和等老师加入党组织,不断壮大了党员队伍。初出茅庐的我对这个“新大学”和 “第一份”工作充满着新奇和激动。我既担任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助教,还兼任科秘书和学生工作。如今回想起来,我对当时学校的总体感觉大致可归纳为五点:一是校园面积小。区区38亩校园被广场后路分隔为两个院子,俗称南院 (今中国银行湖州支行)和北院 (今湖州第一医院门诊部、住院部)。南院为教学区,北院为生活和行政区。师生从北院往南院上课,必沿校外的人民路穿过广场后路绕行,十分不便;二是教学用房紧。77级学生第一学期时还没有实验室,只能在学校食堂餐厅的饭桌上做化学实验。后来在现人民路与广场后路交叉口那个二层楼的底楼临时改建了两间无机化学实验室和有机化学实验室 (二楼为物理实验室),天平室设于楼梯底下的三角角落。三是教工人数少。无论是科领导、老教师,还是实验员、小助教,大家挤在一个简陋的旧屋内办公、备课、批作业、论学术,尽管条件艰苦,但其乐融融。组建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等教研组,开展 “比学赶帮”活动,教师轮流做读书报告或教研心得,促进共同提高。四是教风学风优。当时还是精英教育,高考录取率低,校外诱惑力少。教师安心教育,学生乐学好问。晚自修的教室里座无虚席,秩序井然。经常有学生们向老师提出千奇百怪的问题寻求解答,弄得我们这些小助教面红耳赤。如774班的郭峰 同 学 喜 欢 抱 着 一 本《physicalchemistry》找我讨论英文习题,弄得我招架不住。如此倒逼教师千方百计钻研教材和参考资料,从而促进教学相长。五是人际关系好。全校不到百名教师,上至校长书记,下至平头百姓,大家挤在一个狭小的校园里,低头不见抬头见。既没有教授、博士,也没有 “省级名师”、 “钱江学者”,大家 “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走到一起来了”。无论什么岗位,不分高低贵贱,都在尽心尽职。所以,人人关系融洽,个个心情舒畅。 正是在这种艰苦、和谐的环境下,勤劳聪明的化学系人勒紧裤带,励精图治,战胜了一个个困难,取得了一项项成绩,培养了一批批优秀学子。譬如,由首任科主任潘润身主编的 《无机化学教学大纲》被国家教委确定为全国师专无机化学教学大纲,由他主编的 《无机化学实验》被确定为全国师专统编教材。由化学系杨金田教师主持完成的 “高师院校三防知识教育试点”项目成果曾荣获1993年度浙江省高校优秀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在化学教师中涌现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教育专家、全国高师院校优秀教师、湖州师专副校长潘润身,相继出任湖州市市长、市委书记、浙江省检察院检察长葛圣平,湖州市副市长卢琪和等优秀教师。在化学毕业生中涌现出如省级名校长、杭州市劳动模范、严州中学校长王征,浙江教育十大新闻人物、长兴中学校长、长兴县教育局局长张向前,省级名校长、省春蚕奖得主、省特级教师、桐乡市凤鸣高级中学校长沈坤华,湖州市级名校长、安吉昌硕高级中学校长姚锦友,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海宁卫校校长施成良等优秀教师;涌现出如浙江省委组织部正厅级副部长朱伟、湖州市南浔区委书记叶理中、湖州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党委副书记、副局长徐新,湖州市公安局副局长徐伟明,桐乡市副市长费玉林,临安市原副市长现市政协副主席张亚联、嘉善县原副县长现县人大副主任俞鹤祥等党政干部;涌现出如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教授施国平、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教授马忠明、湖州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教授丁继安、嘉兴学院生物与化学工程学院教授吴建一、浙江大学管理学院教授姚铮、国家第二海洋研究所研究员冯旭文等科技专家;涌现出如美国 TechExcel公司 CEO、中国软件企业十大领军人物周铁人博士、浙江传化集团副总裁、总经理、全国民营科技企业家吴建华等企业精英。 看着眼下容光焕发、实力强劲的生科院,回眸当初其貌不扬、瘦弱矮小的生化科,不禁令人感慨万分。我们曾经为缺乏仪器药品而苦恼,也曾经为濒临停止招生而担忧,还曾经为失去朝夕相处的同事而痛哭。我们特别怀念因患癌症、英年早逝的三位化学系副主任。他们分别是因患骨髓癌于1982年病故的陈建民、因患肺癌于1987年病故的包国贤和因患肝癌于1997年病故的朱旭宝。他们将永远活在化学系人的心中! 作者:杨金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