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州师院与湖郡女学存在着密切的地缘关系。这种地缘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湖州师专人的生活工作,在一定程度上建构了湖州师院的文化传统。
一、湖郡女学
湖郡女学的前身为文洁学堂。文洁学堂是由美国基督教监理公会举办的。1901年,美国基督教监理公会将上海南翔的悦来书塾的部分师生迁来湖州马军巷,男塾名为华英学堂,女塾名为文洁学堂。1905年,这两所学校搬迁至海岛(文洁学堂位于今湖州第一人民医院西部、湖州宾馆,华英学堂位于现湖州第十二中学)。1906年,文洁学堂改称湖郡女塾。1912年,又改为湖郡女学。
文洁学堂时期,学校只举办小学教育。1907年,湖郡女塾分别设立了蒙养园(后改为幼稚园)和中学部,开始进行幼儿教育和中学教育。这种教育格局一直延续到湖郡女学。由于湖郡女学有中学教育,所以,又将湖郡女学称为湖郡女子中学。
湖郡女学具有两个鲜明特征:宗教性和现代性。湖郡女学是由美国基督教监理公会出资举办的,基督教文化必然渗透其中。在课程上设置了圣经课,要求所有的学生包括蒙养园的幼儿学员参加唱诗、祈祷等宗教活动。这种宗教性在1927年以后有所弱化。湖郡女学还具有现代性,在学校治理方面移植美国现代学校的管理体制,设立学校董事会,选聘教会人士和湖州地方官吏、社会名流担任董事。董事会选聘校长,成立以校长为主席的校政委员会。校政委员会为学校的最高行政机构,执行董事会的决定,负责学校的具体工作。在中学课程设置上除了圣经课、中国文学以外,还有外国语、历史、地理、数学、物理、化学、经济、博物、法制等课程,而且外国语(英语)教学的课时最多。
正因为有这样的现代课程,所以当时有许多要求进步的女生慕名而来,其中就有王会悟。王会悟,桐乡乌镇人,1918年到湖郡女学学习,主要学习英语。1919年离开湖州,来到上海,参加革命活动。1920年与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李达结婚。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最后议程转移到嘉兴南湖举行是她建议的,她为党的顺利诞生做出了重要贡献。
1952年,在抗美援朝战争的背景下中共湖州市委决定将湖郡女学中学部与东吴大学吴兴附属中学合并,改名为湖州市初级中学,1957年改为湖州第二初级中学,1958年定为湖州第二中学。1953年,湖郡女学的小学部改为湖州师范学校附属小学,其幼稚园改为湖州师范学校附属小学附属幼儿园。
二、湖州师院与湖郡女学的地缘关系
1907年,湖州的沈谱琴在湖州府中学堂(原爱山书院,今市中心广场东北侧)设立师范传习所;在自己住宅里举办吴兴女学堂(今东街承天寺巷东侧),设立师范科。1916年,在安定书院原址(今青铜桥东侧)成立钱江道第三联合县立师范讲习所。不久改为浙江省第三联合县立师范讲习所、浙江省立第三师范学校。抗战时期,浙江省立第三师范学校停办。1940年在安吉孝峰成立浙江省第二区各县联合师范讲习所,1942年改为浙江省立浙西第二临时师范学校。
1946年,该校回到湖城,并更名为浙江省立湖州师范学校,地址为湖州城里的天宁寺(今人民路中国银行,原湖州师专南院)。1950年,并入湖州中学。1951年恢复。1953年定名为浙江省湖州师范学校。1956年,将原湖郡女学中学部的校址(原湖州师专北院)划入。1958年,在该校内增设湖州师范专科学校,开始了高师教育。湖州师范学校于1970年撤销;1978年离开原校址,借用湖州四中校址恢复;1979年迁入湖州五中。
1958年在湖州师范学校内成立的湖州师范专科学校,于1959年与原在嘉兴的嘉兴师范专科学校合并。1960年更名为嘉兴师范学院,1962年撤销。1978年在原湖州师范学校的校址上恢复,并更名为浙江师范学院湖州分校。1979年定名为嘉兴师范专科学校,1984年改为湖州师范专科学校(简称湖州师专)。湖州师专就在原湖郡女学的旧址上继续办学,直到1997年。1997年搬迁至湖州市学士路1号,原校址(南院)转让给了中国银行,北院转让给了湖州市第一人民医院。1999年三校合并、升格为湖州师范学院(简称湖州师院),2010年湖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成为湖州师院的附属医院。原湖郡女学的旧校址、旧楼房又与湖州师院联系在一起了。
三、湖州师专生活与湖郡女学旧楼
1978年尤其1984年以后,湖州师专在校园功能上作了调整:南院主要作为教学区;北院主要作为生活区和校级党政机构办公区,有食堂、男生宿舍、小礼堂(校级党政机构办公区),还有两幢湖郡女学的旧楼房,一大一小,具有西欧风格。在这两幢楼的前面,有两颗大香樟树,一棵位于东边,一棵位于西边。湖州师专人对这两幢楼房、两颗香樟树具有深厚的情感。
两幢欧色楼房,朝南而坐,一前一后,错落有致。都是两层,都有阁楼,都为砖墙,都呈尖顶。西楼较大,东楼较小。西楼一层为学校后勤科、医疗室、财务科的工作室;二楼为一部分年轻教师的集体宿舍。由于当时学校房源很少,一些教师在此做新房,成婚生子。东楼一层的西边为托儿所,东边为教工食堂;二层也为年轻教工的集体宿舍,也有年轻人的新房。阁楼主要用作仓库。
我于1982年8月被分配进当时的嘉兴师专化学科,头两年住在2号男生宿舍楼的一楼,三人一间。1984年,同宿舍的另外两位同事因结婚而搬到校外去了。我也搬离了,搬到湖郡女学的西楼二层上。那个朝南的房间比较大,还有一个阳台,在冬天是个晒太阳的好地方,可惜离食堂的锅炉房太近,有大量煤灰飘落。在这个房间里,也住了三四个人,都是青年人,有谈恋爱的,有发奋学习的,大家都在忙,都有自己的理想。
我的女儿出生一周岁后就进入东楼的那个托儿所。第一天入托时,她使劲地哭,后来她喜欢上了托儿所,托儿所里的小朋友、老师都对她很好。东楼阁楼是化学科的仓库,每年年底我们到上海采购一批仪器,一部分精密仪器就存放在这里。阁楼仓库的门是一般的木门,锁是普通的小锁,没有像现在那样坚实的防盗门。但是十几年下来也没有失窃过。当时搬运仪器基本上都是我们化学科的实验室人员。从车上搬运仪器到阁楼,有时真感觉到有点累,毕竟有点重量,楼梯尤其是阁楼的楼道不好走。
现在一想到师专生活,就会想起那两颗大的香樟树。每到傍晚,有许多鸟儿飞至于此栖息,鸟鸣的声音响得很。当时住在那里,这嘈杂的声音与人相伴,没觉得可亲,而现在真有点怀念。那两颗香樟树,现在已经没有了。东边的那颗与食堂的锅炉房很近,所以在我们搬迁到学士路之前已经死了。但是,西边的那颗还是那样的茂盛。学校搬离后,湖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在此建造了门诊住院大楼,那颗香樟树也没有了它的立足之地。
湖郡女学的两幢老楼依在,而两颗老的香樟树已去。它们无论依在,还是已去,都是我们师专人人生经历的重要伴侣,也都是我们师院传统文化的重要元素。
作者:陈连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