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月如梭、光阴荏苒,转眼又到过年时节。每逢此时回眸忆旧,总想起在湖州师专时期度过的那些年。
上世纪80年代初,我大学毕业分配到湖州师专任教,至90年代末期时,10多年间学校的整体环境似乎没有大的变化,教职员工的工资收入似乎没有质的提升。那个时期,高校教师头上的“臭老九”帽子已经摘去,但 “穷老九”的顶戴却纹丝不动,尤以过年时节表现最为鲜明。
那时的工厂企业,似乎走在改革前列,月月考核发奖金,工会组织去旅游,四季三节发水果食物。过年最是企业领导关心职工、发放福利的集中时刻,从过年前1个月起,各种或真或假的福利消息接踵传来:某厂给每位职工一人发个金戒指,某厂的工人每人获得500元的大红包 (那时我的月工资仅50余元)。如果说这些消息尚需考证,我的大家庭中获得的信息却千真万确:大妹在绸厂工作,每人发10样年货,大到一只猪腿、小到2斤腰果。小妹在食品厂工作,近水楼台发的全是冷冻食品,从猪肚、猪肉到冻鸡、冻鸭。妻子在豆制品厂工作,发油发蛋发白糖,发给的豆制品除全家食用外,还可赠送多处亲戚。兄弟姐妹全往老父母家分送年货,只有我两手空空。好在父母知道实情,从不计较。
各种消息传入耳中,湖州师专的教职员工自然引起议论骚动,都盼着学校亦能下发些福利过年。学校领导并非生活在真空中,校外的消息他们亦早有所闻。内心未尝不想分发,奈何没有此项资金。那时的湖州师专全赖上级政府下拨钱款,但这些资金应付日常各项开支已是捉襟见肘,每逢年尾老书记还得腆着脸去省厅哭穷,好歹获些额外拨款填补窟窿。那时师专的学生上学不用交纳学费,每月还能获得一笔生活款,此项开支即占学校支出的相当部分,学校领导实在挤不出钱考虑教职员工的年终福利。
没有实物发放,只能采取精神鼓励的方法。年前学期结束时总有一个教职员工大会,老书记在会上念一段名言:“有钱能买到补品、买不到健康,有钱能买到妻子、买不到爱情……”,以此平衡诸位心态。老校长则用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相勉励,希望大家淡泊名利。好在下边的教职员工嘴上发着牢骚,心里也清楚学校的家底与领导的不易,反正那时流行 “理解万岁”。日子清苦这年还得过,没有福利教师的本分还得尽。
学校领导确实难当,高调既得唱、可办法也得想,不知他们从何处腾挪,有几次过年前也多少下发些福利。有一年每人可从学校食堂领一份菜,内有2块红烧肉6个酱煨蛋。有一年每人发过10斤柑桔,也许是哪家兄弟单位的援助。又有一年每人发包金针菇,那玩意当年也属新型蔬菜。
有一年居然给大家发鱼,着实让人兴奋不已。那些鱼据说来自我校与某公社合作养殖的鱼塘,其中细节我等也不去究问。我所在的政史科有20余名教师,领导让我与另一教师去领取分发。记得两人提着一个竹筐回办公室,里边装的全是草鱼,大小杂陈共有30多条。这分鱼是个极难的事儿,总不能将其切剖分割后再称重,请示领导后只能将它们按大鱼一条、小鱼两条的原则分成20余堆,编上号大家抓阉分发。有一老师来得较迟,仅余下的2份全是一条较大者,惹得他嘴上不住地叽咕: “为什么别人2条我1条”,怀疑其中必有猫腻,解释半天他的脸色也没从阴转晴。
有一年莫名其妙地发下每人2包味精,其它却什么也没有。有教师打趣道: “今年的年夜饭让全家放开肚子,大喝味精清汤”。后来才听说这是南浔某味精厂的援助物资,那厂的味精质量欠佳、销路不畅,大量积压在仓库内,遂送来作个顺水人情。此消息是否确实,至今仍混沌不知。
一年又一年,日子在一次次过年中打发。进入21世纪后,忽如一夜春风,中国的高等教育事业猛然发力,学校的发展使人目不暇接。迁校、升格、扩招、拓疆,不断上升新台阶。
教职员工的收入与福利亦水涨船高,过年前发放的绩效福利,早几年便进入以 “万”相计的时代。如今过年,不用分发实物,下发的绩效福利打在薄薄的一张小卡片上,让你随心所欲去选购。若用此款去购买猪肉鱼虾,估计那得用车载船装。更有青年教工身怀小卡片,一放寒假就去周游列国,或去巴厘岛日光浴,或去澳大利亚吃龙虾。现今过年若再分发些粉丝鸡蛋之类的食物,估计会招来讥笑一片,有些小青年甚至还懒得领取。
形势在发展,社会在进步,回想从前过年的种种拮据,对比当下的经济富裕物资丰盛,恍惚间使人真有一种隔世之感。再回忆师专时期那些 “年”,如同嘴里吮含一枚青橄榄,虽有几分苦涩,却觉回味悠长。
作者:董惠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