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 : 首页  校友文苑

千里迎宝记——沈行楹联艺术馆初建纪实

[日期:2025-09-22]         阅读:10 [字体: ]

千里迎宝记

 -----沈行楹联艺术馆初建纪实

王增清

湖州师院沈行楹联艺术馆是学校一处颇具亮色的文化设施,现今是湖州市 “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中小学生社会实践基地”,融入了湖州市博物馆群体,成为与社会公众共享的文化资源。如今,每年都要接待近万名参观者,有的还是远道慕名而来。2012年它与学校其他场馆一起,在教育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评选”中荣获优秀奖。自2005年艺术馆初建至今,一晃十多年过去了,当时的情景犹在眼前。

受赠缘起

艺术馆的建成,我们首先要感谢两个人,第一个当然是捐赠人沈左尧先生,第二个是为我们牵线搭桥的徐重庆先生。

我与徐重庆先生相识于上世纪80年代初,那时我在主持师专图书馆馆务期间兼任图书采购工作,隔三差五要去新华书店为馆里选书,常常遇见在书店买书的徐先生,因书结缘,我们就成了那种隔段时间都要互念的朋友。世纪之交时,湖州师专刚刚升格为师院,徐先生给我传递了一个信息,说是他与江西省新余市人大原副主任熊世俊先生通讯中,得知北京有位老艺术家沈左尧先生手头有一批艺术作品想捐于社会,要找一个理想的归属。问我师院有兴趣否?我当即回答说“有,但不知有些什么作品?”然后在徐先生与沈老的直接通讯中沈老寄来了一份有37名艺术家38幅作品的清单,其中有傅抱石、徐悲鸿、吴作人、谢稚柳、汪亚尘、董寿平等艺术大家的作品。我向当时我的分管领导王绍仁副院长作了口头汇报,王院长随即转告了学校主要领导,校领导一致认为这是一个难得的机会,指示我继续与徐重庆和沈先生保持联系,进一步了解情况。

沈左尧先生1921年出生于海宁,15岁离开海宁以后,一直与海宁的亲戚朋友和市政府保持着联系。2001年正值沈老八秩寿诞,市政府有关部门为沈老庆寿,沈老回海宁小住。重庆先生建议去海宁拜访沈老。是年春天,徐重庆和胡伟先生与我相约赴海宁,在海宁宾馆拜会了沈左尧先生和他的夫人封圣华女士。重庆先生之前虽与沈老已有通讯交往,但也没有谋过面。沈老性格爽朗,平易可亲,我们完全没有初次见面的拘束。在那次会见中,沈老亲自证实了他的捐赠意向。听了我向他介绍湖州师院的简单情况,沈老显示出浓厚兴趣,他说小时候看到家里有一盏灯笼上面写有“吴兴沈”三个字,知道自己的祖籍在湖州,从此有一个回故里寻根的愿望。于是,我们都热情邀请他安排时间回故乡看看,也到湖师院参观访问,沈老愉快地接受了邀请。

 2002年夏,沈先生工作单位中国科协组织老干部南来无锡旅游,在时任湖州市委宣传部长陈永昊,还有胡伟等热心人士安排下,将沈老夫妇接来湖州,顺道去了竹墩,圆了老人家多年的寻根梦想,同时也访问了湖州师院。其间,王院长盛情接待了沈老夫妇。交谈中,沈老得知王院长毕业于南京大学,沈老说:“那我是南大的前身原中央大学艺术系的毕业生,我们是校友呢。”校友之情很快缩短了两人在年龄上的差距,那次会见,气氛十分融洽。谈话中沈老介绍了他与海宁市政府的密切关系和海宁有关部门意愿为他建造博物馆来收藏艺术珍品的相关情况。王院长对他说,我们体会到了您与海宁之间的深厚情谊,地方政府建一个博物馆也很不容易,但可能出现的一种情况是,博物馆建起来了,接下来的效益往往会不够理想,观众不多带来场馆日常维护成本压力的加大,迫使有的场馆不得不进行商业化运作,这又反过来影响场馆的艺术功能及其文化氛围。王院长又说,学校情况就不同了,上万人的学生,年年招生,年年更新,况且我们学校还有艺术学院,美术专业的学生则是需要反复观摩,认真学习的。有了络绎不绝的观众才能永葆艺术馆的青春啊。这次谈话对沈老触动很大,他联想到自己的一位师长建了一个艺术馆,过不多久,部分场所被出租开了服装店的场景,对王院长说的道理深表赞同。沈老通过访问,对我们学校有了直接的了解。这次湖州之行使他将自己的收藏和作品归宿于湖州的想法逐渐清晰。

沈老捐赠意向同时进展的还有赵景心先生,也通过徐重庆表达了希望为其父亲著名学者赵紫宸和姐姐赵萝蕤在家乡建一处纪念馆的愿望。等到两位先生的捐赠意愿基本明朗以后,我于2002929日向学校递交了《关于沈左尧、赵景心先生为我院捐赠收藏物品意向的情况汇报》,108日,院长办公会议对此作了专门讨论,表达了我院愿意接受捐赠的意愿,并责成有关同志就此问题进行可行性调研论证。1111日,受学院委托,我陪同王绍仁副院长专程赴京拜访了沈、赵两先生。

在北京长安街西直门立交桥南侧的一座高楼里,我们拜谒了沈老先生。这是一个普通小区的一幢普通楼房,沈老夫妇住在一楼,大约百来平米的公寓住宅。进门后有一个过道,过道的尽头是厨房,以过道为界,左右两边各有两间房,南向靠西的一间是沈老的书房,东边一间是沈老夫妇的卧室。北向两间,西边是会客室,东边是客房。家里的陈设和大楼一样显得有点老旧。客厅除了两个陈旧的木沙发,两个陈旧的书柜,还挤了一张同样陈旧的大书桌,面积本来不大的客厅更显得有些逼仄。书房里依然是陈旧的书桌与书架,整个屋子里没有一件鲜亮和时尚的家具。踏进这个藏宝千万的寓所,看到两位老人如此落伍的生活场景,使我们对老人的敬仰之情油然而生。

在与沈老的交谈过程中,沈老向我们明确地表达了他的捐赠意愿,他同时表示“我不是老板,也不是收藏家,我家里收藏的一些艺术作品没有一件是花钱买来的,都是师友间的艺术交往所得,因此我特别珍惜,如果把它们卖了,是对老师和朋友的不尊重。”他还说他有一子一女,女儿已定居国外,儿子在香港也有他自己的事业,因此也不用留给子女,捐诸社会是最好的归宿。我们代表学校向沈老夫妇表达了诚挚的敬意和感谢,并与他讨论了一些后续事宜就返湖了。

 1122日,即自京返湖的10天以后,王院长嘱我起草了“关于赴京访问沈、赵两先生的情况汇报”。经学校领导班子讨论,正式决定接受沈、赵两位先生的捐赠,并授意相关部门就受捐的程序、法律手续等问题向政府有关部门咨询或作必要的报批,对所需资金也作了预留安排。

 200311月初,沈老应邀来到湖州师院,学校在专家楼安排了一个套房为沈老夫妇的起居之所。当时正在建造中的图书馆扩建工程已到最后阶段,60多米高的主体建筑已经结顶,雄姿初露,我们告诉沈老,待他捐赠的宝物到校后,学校会专门辟出一层用来收藏和展览,沈老十分高兴。

沈左尧先生的诗书画印诸艺俱佳,但沈老最中意的是他的楹联,他一生创作的楹联在2000副以上,在全国多处风景名胜区都留有他的作品。因此,他愿意将自己捐赠的艺术馆以他的别号“沈行”定名,谓“沈行楹联艺术馆”。学校尊重沈老的这个要求,同时依照接受捐赠以后命名建筑的已有先例,决定以“沈左尧”命名即将建成的图书馆大楼。是年1221日,“沈左尧先生捐赠暨湖州师院设立沈行楹联艺术馆签字仪式”在学校举行。1228日,学校隆重举行了图书馆大楼落成暨揭碑庆典,参加庆典的有省教育厅、湖州市委、市政府、市政协以及三县二区的各级领导,还有来自上海、南京等地的嘉宾。沈老亲自题写的“沈左尧图书馆”六个一米多见方的金色大字高悬于大楼正立面。沈老又亲赴长兴挑选碑石,代学校撰写了碑文并书丹。沈老答应,等他回京以后对捐赠物品作些整理,待来年春天就可以入藏这座图书馆了。

意外曲折

应该是“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了,然而,2004年却出现了意想不到的曲折。

 2004年是艺术大师傅抱石100周年诞辰的年份,傅先生生活、工作过地方都举行了隆重的纪念活动,作为傅先生的嫡传弟子、师生关系特别亲近的沈左尧先生,受到了南京、新余、北京等地的邀请,参加了各种纪念会、研讨会和画展等活动,又接受了多家媒体的稿约,撰写纪念文章。毕竟是耄耋之年的老人,经不起过度的车马劳顿和费神操劳,这一年的冬天沈老大病了一场,在病床上昏迷了五天五夜,经医生的全力抢救,总算把他从死亡线上硬拽了回来。2004124日,得知沈老生病的消息,当时正在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参加学习的胡璋剑校长召我赴京,专程陪同他去医院看望了沈老。次年4月,沈老出院后根据医生建议转入小汤山疗养院继续康复治疗。是年427日,我和李学功教授随王院长去小汤山疗养院探望沈老。我们再次见到沈老时,他快接近康复,他对因病而迁延的捐赠后续事宜深表歉意。他说,尽管师院没有见到我捐赠的任何一件物品,但你们没有把我当骗子,我与师院的情缘由一个“诚”字所系。是的,在学校与沈老签订了捐赠意向书以后的一年多时间里,我们也确实听到了一些闲言碎语,有人提出了这件事靠不靠谱的疑问。但是在与沈老交往并不算太长的时间里,我们毫不怀疑他的人格品行,坚信他是一位信守诺言的谦谦君子。在沈老长达10个月的住院和康复疗养期间,学校领导和相关部门曾多次前往看望和慰问,这使沈老十分感动。我们对沈老的尊重和信任同样换得了老人家的一片诚意,在医院里,刚抢救回来的沈老就对家属说:“我如果不行了,湖州的事不能变。”这次见到沈老,他的精神状态好了许多,说话中气也足了。沈老表示,医生已允许他9月份出院了,回家后就会抓紧整理捐赠物品,等我基本搞定,你们就可以来拿去了。我们告诉沈老,健康为重,等您身体条件确实可以工作的时候再做准备吧,我们听您的招呼,不用着急。

到沈老身体逐渐康复,我们都为他高兴,为他祝福。


千里迎宝


 20059月,沈老康复出院。10月上旬他给我打来电话,说准备工作基本就绪,你们可以来北京了。如何去迎取这批价值不菲的宝物?当时也颇费周详。当然可以选择坐飞机或者火车,但不说行李托运的安全问题能否保证,就是过安检时的情况说明恐怕也不是一时半会能解决得了的。权衡再三,学校决定还是派车直接去北京运来最方便。但凡事都要考虑个“万一”,千里路途,路上的安全又如何保证呢?于是,学校又请当时纪委徐鸿炫书记出面联系了市公安局,公安局很爽快地答应给我们予帮助,他们说局里刚好有一辆警车出差在北京,让他们回来时给我们护航。方案妥贴以后,学校决定让我去完成这项任务,并委派时任校办行政科科长的沈国丰同志随我同赴北京。109日,小沈带上了笔记本电脑和小型打印机,与我先行飞赴北京。当天晚上就与沈老相约次日早上开始工作。同时与市局警官取得了联系,本来想约他们吃个碰头饭,他们说公务还没有完成,不用见面了,13日早上在北京高速公路出口处见到浙E警车就是我们,到时一起返程就行了。与警车接上头,我心里也踏实了。

 10日早上六点多钟,我们就去了沈老家,沈老夫妇早早起床,已经在等候我们。沈老将准备捐赠的物品列了一个清单,这份清单并不包括沈老自己的作品,已经不是38幅,而是160多件了。除了书画作品,还有汉代、五代的陶罐、汉魏碑帖《史晨碑》《曹全碑》原拓片等珍贵文物都列在单子上了,可以说沈老已将其最有价值的收藏,倾其所有都捐给师院了。所以沈老约我们早点工作。我们的分工是沈老夫妇取作品,我丈量作品尺幅,国丰负责电脑登录。当时傅抱石、徐悲鸿的画作在艺术市场上已经价位惊人,我们在沈老的捐赠单子上早就看到了这些大师级艺术家的作品,十分期待能够一睹它们的真容,当我们有幸近距离欣赏并亲手触摸这些大师们涂抹的线条和色彩时,内心的兴奋与满足是难于掩饰的。沈老一边取出作品,一边与我们讲述每件作品由来的故事,我们听得入神,已然沉浸在沈老的美好回忆中。我们抓紧时间工作,吃饭都以简单的办法解决。沈老除了他的收藏以外,还有他自己几十年艺术创作的积累,包括素描、水彩、书法、楹联、封面设计等作品有数百件。10日的登记工作一整天连晚上,不知不觉到了半夜12:30,这时,沈老夫人看看时钟提醒我们说,时间不早了,传达室关门后你们就出不去了。这是一个独栋公寓楼的门卫,我们赶紧到外面一看,固然大门已关,我们不好意思去叫醒门卫师傅,看看铁栅栏的围墙也不高,封老师就给我们拿来个小方凳作垫脚,让我和国丰翻墙而出。出得院外,我为望六之年的我竟然还做了这等逾墙越舍的事,不禁独自好笑。尽管10日我们工作到子夜,但还没有完成登记任务,又第二天接着干,又加了一个夜班, 晚上11:20左右,我们基本完成了登录核对工作。沈老取出两个他早年使用的旅行皮箱和几个纸箱,我们把全部物品装好,计有大大小小12件。末了,沈老还要我们把别人送他的砚台等礼品一并取走,我们估算了一下车子的空间已经不多了,就没有再接受。国丰打印了封条,由沈老盖上印章,贴封了箱子,拍了照相。然后,我与沈老分别在清单上签了字,交换了文本。

学校派出的车辆是一辆七座商务车,于11日下午四点半抵京,因为路途遥远,有小杨、小汤两位司机轮流驾车。为了要在当天返回湖州,次日我们又起了个早,清晨六点,我们就来到沈老家,将箱包装车启运。此时,司机小杨师傅对我说:“王老师你年岁大,先坐飞机回去吧。我们一定会把宝贝运回家。”我想,我是这次任务的第一责任人,万一路上出现什么闪失,不就成了逃兵吗?于是,我对杨师傅说:“我没问题,与你们一起回。”早上六点半许,我们刚好驶入天安门广场,王院长给我发来短信,询问车子出发了没有,与警车接上头了吗?这一天,我平均每两个小时左右就会接到王院长的短信,他在时刻关心着我们的行程动态。因为还不到早高峰时间,我们出城一路顺畅,约半小时左右出了三环,在京沪高速出口处与警车会合,然后在公路限速的高限内一路向南高速飞驶。路上我们不敢怠慢,两个饭点我们都在服务区快餐对付,虽然亏待了警官叔叔,但他们也毫不计较。有警车开道,遇到车挤的路段,警笛一响,呼啸而过,比平时快了不少。到晚上九点四十分许,车子进了校门。警车将我们安全送达学校后,就与我们挥别了。这一天王院长一直心挂着我们,他带着宣传部的同志早在图书馆前广场上等候,见我们安全到达,悬着的心也算放下了。王院长与我们一起将箱包一一核对,录了像、拍了照,放进了艺术馆的专用仓库。第二天,由图书馆办公室老师根据捐赠清单开箱验收,并对每一件捐赠物品进行再次登记、拍照存档,核对无误后办理了交接手续。我的接运任务至此也是圆满完成了。

布展开馆

在沈老捐赠宝物运抵湖州之前,学校已经对图书馆八楼按展馆要求作了设计与装修,为艺术作品的入藏和展出作了充分准备。我们回湖未几,将沈老夫妇接来学校,请他亲自参与布展工作。200510月底,八楼展厅基本完成布展,11月试行开放,接待的第一批重要客人是正在学校进行本科教学合格评估的教育部专家。专家组组长还专门拜会了沈老先生,他对艺术馆倍加赞赏,并高度评价了沈老先生无私捐赠、支持教育的高尚情怀。

 2006118日下午,学校隆重举行仪式,胡校长与沈左尧先生夫妇正式签订了书画藏品捐赠协议。出席仪式的有市委常委、宣传部长沙铁勇,副市长倪玲妹、市文广新局、教育局、财政局相关官员和徐重庆先生。在这次仪式上,履行了法律公证手续,市政府给沈老颁发了表彰状。学校聘请沈老先生为终身教授,这是师院建校以来第一位终身教授。为了答谢沈老给学校所作的贡献,学校准备在余家漾小区购买一套120平米左右的住房,作为沈老在湖州生活的居所。但沈老说:“我和老伴都有退休金,要房产有何用?我宁可住在专家楼,与大家更亲近些。” 因沈老坚辞不受,这套住房就退订了。

图书馆八楼布展完成时,只能陈列沈老收藏的大部分赠品。因此,2006年又由沈老亲自筹划设计,再辟九楼一层为陈列沈老的作品。中式的展厅大门上镶嵌的“沈行楹联艺术馆”七个篆体大字是沈老自己创作设计的,他说这是受嘉业堂藏书楼门窗样式的启发而引发创意的。九层展陈了沈老的对联、诗词、书法、篆刻、素描、水彩、摄影和装帧设计等艺术作品,展现了沈老先生多才多艺的才学人生。 八、九两层艺术馆展厅约2000平米面积,展品丰富,品位高雅。

 2007326日,这一天是沈左尧先生86岁生日,沈行楹联艺术馆隆重开馆。在开馆仪式上高朋满座,有沈老的儿子香港思维集团总经理沈龙先生,有市政府、省教育厅、省社科联的领导,有来自北京、南京、上海的各方嘉宾。来宾们一致赞赏艺术馆十分精彩,积极评价沈老先生崇高的精神境界。沈老在开馆仪式上深情地说“将我的藏品捐献给国家是我的夙愿,湖州自古就是历史名城,是苕溪水滋养了湖州的文化,我只是苕溪里的一滴水。”沈老自喻“苕溪一滴水”,既是他的自谦之说,也是他作为吴兴乡民融入故土大地的一种心迹的表露。为此,他在封刀多年以后又刻了一方“苕溪一滴水”的印章,还赋诗云:

自古苕溪文脉长,赵书吴印泛金光。

水微一滴融无迹,芥子须弥见蕴藏。

在开馆以后不到半年,沈左尧先生带着他实现愿望的满足在北京悄然去世了。如今,沈老离开我们已经十年了,但是他的音容笑貌始终活在熟悉他的人们的心中,他的艺术馆和他的精神,就如已经融入苕溪的那一滴水,将永远地随苕溪长流,一代又一代地滋养着湖州师院的莘莘学子和所有的师院人。

王增清,湖州师院图书馆研究馆员。1976-1977年执教湖州师范学校,1978年入职嘉兴师专,曾任湖州师专图书馆副馆长、馆长,湖师院图书馆馆长兼支部书记。20063月卸任,201111月退休。

图片说明:(自上而下)

    1.沈老与学生们在一起(2006.10.30

 2.作者(左)随胡璋剑校长(右)去北京复兴医院看望沈老(2004.12.04

 3.作者(左)与沈国丰(右)在北京沈老寓所接收捐赠时与沈老合影(2005.10.11

 4.王绍仁(左)、徐重庆先生(右)在艺术馆开馆典礼上与沈老夫妇合影(2007.03.26

连载于《湖州师范学院报》201711453-455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 | 阅读:
上一篇:下一篇: